开栏语
自古以来,我们倡廉洁之风,守清正之气,廉洁更是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绵延千年,作为其中瑰宝,廉善、廉能、廉敬、廉正、廉法、廉辨的“六廉”理念,是对古代官吏的重要道德标准,而在今朝,我们阔步新征程,更应以廉洁文化,涵养时代新风,在检察工作中持续传承中华民族崇廉尚洁的传统美德。阜阳检察微信公众号推出“阜检清风慧语”栏目,陆续推送中华传统优秀廉洁典故,以廉政为笔,绘就公平正义的画卷,我们期待,通过“阜检清风慧语”,全市检察干警能进一步树牢廉洁意识,让廉洁成为行动的准则,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严格的自律,投身于检察事业。今天推出第四期。
第四期
原文
即令灭官烛,取私烛阅书,阅毕,命秉烛官烛如初。
典故
出自宋周紫芝《竹坡诗话》。北宋时期有位州官,为人极其廉洁。一天晚上,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。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,便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。谁知读了一半,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,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,继续往下看。公差很纳闷,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?后来才知道,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,他认为这是私事,不能点官家的蜡烛。
赏析
公烛之下不展家书,为了半封家书,竟然换烛再读?是不是有点“小题大做”?读完此故事,我们可能会笑笑摇摇头,心想“这人真固执”。但是真的是“固执”吗?细细想来,竟有些许佩服他,他真的是从心底里、行动上都做到了公私分明!对比公款绕道旅游、公车私用、公款吃喝等违规违纪行为,腐化堕落总是先从这些细微之处开始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刻领会“灭官烛看家书”的精神境界,从小事做起、从细微之处着手,做到公私分明。
原文
昨雨后出街衢,一舆人蹑新履,自灰厂历长安街,皆择地而蹈,兢兢恐污其履,转入京城,渐多泥泞,偶一沾濡,列不复顾惜。居身之道,亦犹是耳。傥一失足,将无所不至矣。
典故
出自清张瀚《松窗梦语》。张瀚初任御史时,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,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,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:一天,乘轿进城,路遇大雨。一轿夫脚穿新鞋,从灰厂到长安街,小心翼翼择地而行,生怕弄脏了新鞋。进城后,路面泥泞渐多,轿夫一不小心,踩入泥水坑中,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,不复顾惜了。王延相说:“为官之道,亦犹是耳,倘一失足,将无所不至矣!”张瀚听了这个“新鞋踩泥”的故事后,“退而佩服公言,终生不敢忘 ”。此后多年,他严谨从政,廉洁为官,后来升任被称为“朝中第一官”的吏部尚书,建树颇多,名留青史。
赏析
古语有云:“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”,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人思想上一旦打开了恶的“小口子”,那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,逐渐变得堕落。轿夫的新鞋污损虽然可惜,但是更可惜的是他因新鞋而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,放任自己的新鞋被继续污染。于我们而言,做人做事一定要讲原则、遵规矩、守底线,守好自己的“新鞋”不要被污染,但“新鞋”如果不小心被污染了,就应该及时擦拭干净,提高警惕,更加注意脚下的路,而不是放任“新鞋”变得污秽不堪。
供稿:检务督察部
图片:来源网络
编辑:检小萱工作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