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
自古以来,我们倡廉洁之风,守清正之气,廉洁更是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绵延千年,作为其中瑰宝,廉善、廉能、廉敬、廉正、廉法、廉辨的“六廉”理念,是对古代官吏的重要道德标准,而在今朝,我们阔步新征程,更应以廉洁文化,涵养时代新风,在检察工作中持续传承中华民族崇廉尚洁的传统美德。本期开始,我们将在微信公众号推出“阜检清风慧语”栏目,陆续推送中华传统优秀廉洁典故,以廉政为笔,绘就公平正义的画卷,我们期待,通过“阜检清风慧语”,全市检察干警能进一步树牢廉洁意识,让廉洁成为行动的准则,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严格的自律,投身于检察事业。今天推出第二期。
子罕曰:“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,若以与我,皆丧宝也,不若人有其宝。”——《左传·襄公十五年》
据记载,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一块美玉,想把它献给子罕,子罕没有接受。献玉人说:“我曾经把这块玉拿给鉴定玉石的玉工看,评价确实是块稀世美玉,所以才敢来献给您的。”子罕说:“我以不贪为宝,你以美玉为宝,假若你把美玉献给了我,那么我们就都丧失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,不如我们各自都珍惜保护好自己的宝贝为好。”献玉人听罢,跪拜于地,又告诉子罕说:“小人带着如此贵重的美玉难以平安回到家乡,把美玉献给您就能免遭杀身之祸。”子罕仍拒绝接受,并把献玉人悉心安置在自己的住处,邀请当地玉工把美玉雕琢后变卖成钱币,帮助献玉人顺利返回家乡。
“子罕不受玉”的故事,深刻揭示出廉洁自律、不贪为宝的道德观念,反映了“人各有其宝”的道理,子罕对“美玉”的拒绝不仅体现了他对个人品德的坚守,也展示了他在面对诱惑时能够保持清醒的自律精神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对共产党人来讲,动摇了信仰,背离了党性,丢掉了宗旨,就可能在‘围猎’中被人捕获。”党员干部要持续坚定理想信念,不断锤炼党性修养,树牢正确权力观、政绩观、事业观,深刻认识到本不属于我们的“美玉”,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心灵的累赘,不应舍本逐末,让“美玉”破坏自己廉洁奉公的美好品德。
子曰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——《论语·子路》
孔子认为,为政者如果自己的行为端正,无须下命令,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思去做;如果自身行为不端,即使三令五申,百姓也不会服从。身正民行,上感下化,才能施不言之教,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孔子赢得了众多弟子的尊敬和追随,成为了千古圣人,正是因为他品行端正,拥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才华,像榜样一样引领众多弟子成为品德高尚、行为正直之人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政德是整个社会建设的风向标。立政德,就要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。”在日常工作中,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,坚守廉洁底线,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,我们说的话、做的事才能让人信服,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。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,作为单位的“领头雁”“排头兵”,应在政治理论学习中走在前列、在工作作风转变中成为模范、在落实各项工作部署中真抓实干,这样才能带动全体人员以更高的精气神干事创业。
供稿:检务督察部
图片:来源网络
编辑:检小萱工作室